“双师型”教师成长的三条路径

作者: 时间:2024-06-20 10:07:41 点击:306

来源: 《中国教师报》2024年6月19日15版

2022年10月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做好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申报各层级“双师型”教师应满足的标准和条件。基于此,2023年9月,山东省教育厅印发《山东省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认定实施办法(试行)》,在满足4个基本条件的基础上,围绕教学能力、实践能力、教研能力三个方面,对各层级“双师型”教师的认定提出了层层递进的量化标准。新时代背景下,伴随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发展,有关“双师型”教师成长路径的研究再度成为热点。不可否认的是,在新标准导向下,研究高等职业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成长的路径对“双师型”教师团队建设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强化主体责任,建立“规范—协同”的培育链路

2022年5月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了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和院校各个主体的责任。探索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的成长路径是一项系统工作,高职院校作为责任主体,需要将行业、企业和各级政府的力量协同统筹,这离不开高职院校制度化、规范化的管理。

明确各方需求。通过政策研究、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,明确政府、企业、家长、学生对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知识与技能等各方面的期待与要求。基于此,明确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发力点。

厘清角色定位。根据“双师型”教师认定标准,因校制宜,厘清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应发挥的作用是什么,应取得哪些可量化的教育教学成果,应搭建怎样的发展阶梯,提供怎样的发展资源。

设定培育目标。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的培育必须与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等现实背景相结合,明确培育目标和培育措施。通过院校排查、教师自查、学生评价等方式,明确“双师型”教师的技能提升点与能力短板,设定符合实际的培育目标。

强化角色规范。师德师风永远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。此外,创新“双师型”教师评价机制,在规范前提下鼓励教师全面自由发展。高职院校应当更加关注教师的创新能力、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,激发“双师型”教师全面发展、自主成长的意识,自觉明确应该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激发“双师型”教师在规范化制度下谋求个性化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发挥双元作用,建立“互动—道同”的赋能链路

系统科学的“双师型”教师团队应该由职业院校的“双师型”教师和企业的“双师型”教师共同组成,这对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的成长和人才培养都是效率最佳的选择。发挥校企双元作用,建立结构科学、运转高效的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需要校企双方的“双师型”教师在谋求道同的合作中,加强互动,补齐各自的短板。

在双向互动中取长补短,谋求道同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,高职院校专任“双师型”教师和企业兼职“双师型”教师都存在各自的成长短板,这势必会影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。因此,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,高职院校在向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,应当为企业兼职的“双师型”教师提供一定周期的培养培训,在掌握一定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后,再进入高职院校指导实践教学。同样,高职院校专任“双师型”教师也需要在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,学习企业生产技术,掌握生产技能,具备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。当然,双方在合作互补中提高“双师型”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,对此双方要有充分的准备。

在道同中寻求合作多元化,实现双向赋能。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的育人职责不仅关系到千万学生的未来,也关系到国家的民生与经济发展,这要求双方合作不能局限于取长补短,更要拓展合作视野,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能量。校企双方互相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双方进一步合作、实现双向赋能的基础。在此基础上,面临产业转型升级、快速迭代的背景,校企双方要在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和职业教育集团,建设双元合作站点和常态化工作机制,促进研发成果转换、制定“双师型”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等方面寻求更多合作的可能,做好“专业—职业”的衔接。在赋能的过程中,要实现合理分工与组织协调,反哺校企双方“双师型”教师的专业成长,提升“双师型”教师的专业化水平,发挥高职院校适应和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。

增强自身技能,建立“技能—认同”的生长链路

《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基本标准(试行)》对高职院校各层级“双师型”教师提出了较为明确、层层递进的标准和要求。这是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成长的重要依据。

无论哪个层次、哪个阶段的教师都应坚持修炼自身,在职业生涯中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,秉承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准则,真正做到为人师表。高职院校的“双师型”教师也不例外,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,注重结合专业和就业,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。

“双师型”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,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,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,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;熟知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,并能够将其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。

紧跟时代步伐,掌握专业的前沿信息和技术,不断提升数字素养,强化自身技能,练就过硬本领,在扩大学习深度的同时不断拓宽学习的广度,逐渐从适应专业教学方案过渡到设计教学方案,提升原创教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,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标准、高要求。

要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。“双师型”教师不仅要注重与学校教师的合作,而且要将目光延伸到企业,延伸到具体的岗位、具体的工种,沉下身子走进工厂,沉浸式学习缄默知识,全面感知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“双师型”教师发展的短板和措施。

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获得社会认同的基础是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,关键是能够对接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,培养一批又一批真正能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技能人才,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接受职业教育。与此同时,高职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规范管理、行业企业的赋能支持和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。

(作者:郑 辰 张文娜,单位系山东省临沂职业学院)


上一篇:协同联动分类施策培养技能人才

下一篇:没有了